工作研究
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,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今后五年全省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,支持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、集聚发展、率先崛起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省委书记汪洋到清远调研时强调,清远要加快城区扩容提质,带动全市科学发展。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号召,借省党代会东风,开科学发展快船,努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率先突破。作为中心城区,必须全面加快扩容提质步伐,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,努力为促进全市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新贡献。
一、必须统一思想,提高认识,切实肩负起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重大责任
(一)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,是最大程度发挥全市中心区域优势,努力当好实施“桥头堡”战略“先行区”的迫切需要。目前中心城区规模还不大、人口还不多、服务功能还不完善,城市的承载力、吸引力、辐射力和带动力还不强,严重制约了中心城区自身优势和服务功能的发挥。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,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承接珠三角产业、资金、信息、技术转移水平,而且有利于更好地承接内地劳动力、资金、矿产资源等要素输出,形成南融珠三角、北拓内地市场的双向开放新优势。
(二)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,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战略部署,努力当好提升清远区域协调发展水平“主力区”的必然要求。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摆上了战略地位,即将出台《促进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加快发展的五年行动计划》。汪洋书记到清远调研时强调,中心城区要重点加快产业、人口、城市“三个扩容”和产业、人口、城市、生活“四个提质”。市委六届三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区域协调发展问题,审议通过了《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》,明确要求中心城区要加快扩容提质,辐射带动全市区域协调发展。作为中心城区,只有加快扩容提质,才能贯彻落实好上级的战略部署,才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,才能努力当好提升清远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“主力区”,才能真正“借东风”、“开快船”,不辜负上级的重视与期望。
(三)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,是加快转型升级、实现富民强区,努力当好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“示范区”的必由之路。中心城区还存在经济总量不大、发展质量不高、资源环境压力加大、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、社会建设管理亟待加强等问题。既影响了富民强区进程,也影响了群众的幸福感。作为中心城区,只有加快扩容提质,用不平衡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,才能全面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各项建设,才能加快转型升级、实现富民强区,才能努力当好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的“示范区”。
二、必须抢抓机遇,乘势而上,全面开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崭新局面
(一)着力调整发展理念,增强中心城区活力。一是调整发展思路,走“科学规划、从容发展”和“点上发展,面上保护”的新路子。强化主体功能区规划,以科学规划为龙头,从容推进开发建设,沉住气,留住地,打造好环境,把宝贵的土地资源留给真正的好项目。强化“点上发展、面上保护”,坚决防止“四处点火、到处冒烟、遍地开花”,最大限度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。二是调整发展定位,实现与大广州都市圈的错位发展、互补发展。突破行政区域局限,主动参与广州的产业分工与合作,积极发展汽车零配件、制冷设备零配件、机械装备零部件、服务业外包等与广州产业错位对接、互补对接的高附加值配套产业,为广州大制造业和大服务业做好“配角”。主动承接广州分解出来的部分城市功能,用广清同城化的理念,主动融入广州都市圈。三是调整发展重心,注重经济发展、社会建设和城市管理同步推进。坚持加快发展经济,夯实扩容提质的物质基础,肩负起增强全市经济实力、促进全市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。改变过去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建设的片面追求,从GDP崇拜中解放出来,将更多的精力用到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城市管理上来,同步推进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、社会建设和城市管理。
(二)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,增强中心城区带动力。一是完善中心城区产业布局。按照市主体功能区规划,遵循宜工则工、宜商则商、宜游则游、宜农则农的主体功能理念,优化中心城区产业布局。市区中心凤城、东城、洲心、横荷四个街按照“退二进三”的思路,把产业发展重心转移到第三产业上来。石角、源潭两个镇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,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。龙塘镇全力配合高新区的战略发展,共同打造高端产业成长新区。飞来峡镇坚持环境优先,侧重发展绿色农业、生态旅游业,守住一方净土。二是提高产业园区开发水平。参照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经验做法,完善提升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陶瓷工业城的园区规划,加强园区的道路、供电、供水、生活小区等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,优化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和生产生活环境,把园区打造成为产城融合、宜业宜居的产业新城,吸引高端产业和人口集聚。严格把好园区招商引资质量关,提高项目准入门槛,实施从容招商。三是优先发展服务业。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,加快发展壮大以商贸业、物流业、旅游业、房地产业、会展业、金融服务业和文教产业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,做大做强城市经济,推动三次产业比例由“二三一”向“三二一”转变,凸显中心城区产业特色和优势。四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。对龙塘镇和石角镇的分散拆解业进行区域整合,提升产业集聚水平;加快引进先进机械拆解技术,提高拆解水平和资源利用率;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,延长产业链条,提升产业层次;加强有色金属产业资讯中心、分析检测中心、交易中心、产品研发中心和质量认证中心建设,增强自主创新能力,支撑产业转型升级,提升产业效益。五是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业。扎实推进横荷大有、石角七星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,规划建设一批农家乐、田园风光、城郊休闲项目,打造生态型、观光型、都市型农业特色。
(三)着力打造优美城市环境,增强中心城区吸引力。一是以规划为龙头,打造个性鲜明的魅力城市。用融入珠三角城市群的视野,做好“理念对接”、“交通对接”、“产业对接”、“功能对接”的文章,实现与广州等周边城市协调联动,功能互补,协作共赢,凸显大广州卫星城的个性魅力。做好“森林进城”、“绿道绕城”、“湖水环城”的文章,凸显华南休闲宜居名城和“湖城”的个性魅力。做好中心城区规划、集镇规划、农村规划、园区规划“四规融合”的文章,打造一批产业特色型、生态休闲型、历史文化型特色风情乡镇,打造一批个性鲜明、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景观。二是以建设为抓手,打造配套完善的魅力城市。重点推进“九个一批”城建项目建设。(1)建设一批“湖城”、环城水系和环城绿带项目,营造中心城区“半城山色半城湖”的城市美景;(2)建设一批街区亭苑、公园广场、园林绿地和沿路绿化,营造森林进城、城在林中、路在绿中、房在园中、人在景中的生态休闲城市;(3)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;(4)建设一批市政道路项目,打通断头路,建成城市快速路网,带动城市空间扩展;(5)建设一批文化设施,增强城市人文气息;(6)建设一批教育、医疗卫生项目;(7)建设一批市场、停车场,通过改造和新建市场、停车场,解决市民买菜难、停车难问题;(8)建设一批“三旧”改造项目;(9)建设一批建筑精品。三是以管理为突破口,打造环境优美的魅力城市。
(四)着力加强社会建设管理,增强中心城区凝聚力。转变政府职能,打造服务型政府。以建设“小政府、大社会”,“强政府、好社会”为目标,推动政府从“管理型”向“服务型”转变。培育社会组织,提高社会自我管理能力。加强基层基础工作,打牢社会服务管理的根基。保障和改善民生,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。优化民主法治环境,促进社会公平正义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,构筑共同精神家园。
(五)着力构建重大发展平台,增强中心城区承载力。着力构建“六大发展平台”:一是构建高端教育发展平台。全力配合推进省职教基地建设,加快打造一座占地面积30多平方公里、拥有14所职业院校近30万人的现代职业教育示范园区,促进人口和人才集聚,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,以此推动城市扩容提质。二是构建高新产业发展平台。重点推进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陶瓷工业城的转型升级,早日把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成为产业链条完整、集群度高、产值超1000亿元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,把陶瓷工业城建设成为环境优美、产品附加值高、产值超250亿元的绿色陶都。高新区、清城区“两区一心”、“两区一体”,共同推进莲湖工业园、光电产业园、百嘉科技创新园的开发建设。三是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。加快建设城西大道-人民路商贸物流板块,高标准规划开发东城新区、武广高铁站、广清城际轻轨站商贸物流板块,形成五大商贸物流组团。四是构建大交通枢纽平台。加快推进清三公路大修、广清高速扩建、广乐高速、汕湛高速、佛清从高速、广清城际轻轨、清远四桥、清远五桥等“六路两桥”重大交通项目建设,凸显南融北拓“桥头堡”的交通枢纽地位。五是构建湖城水系平台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江河湖泊山水资源,高质量推进北江、飞来湖和大燕河的开发建设,塑造中心城区“山环水绕、城在绿中”的“湖城”、“绿城”特色,彰显个性鲜明的城市魅力。六是构建政务服务平台。充分发挥中心城区(高新区及清城区)综合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的作用,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快捷方便的“一条龙”服务,优化政务服务环境。
(六)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,增强中心城区竞争力。加快土地制度改革,盘活存量建设用地;推进农村综合改革;创新建设投入机制;完善城市管理体制;深化户籍制度改革;激活招才引智办法。
(作者系中共清远市委常委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、清城区委书记、区人大常委会主任)